dàoshì

道士


拼音dào shì
注音ㄉㄠˋ ㄕˋ
词性名词


道士

词语解释

道士[ dào shi ]

⒈  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。

那道士又执令牌,烧了符檄。——《西游记》

Taoist priest;

⒉  修佛道之士的略称。魏晋时指和尚。

佛教初传此方,呼僧为道士。——《盂兰盆经疏下》

monk;

引证解释

⒈  有道之士,道德品质高尚的人。

汉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循天之道》:“古之道士有言曰:‘将欲无陵,固守一德。’”
汉 刘向 《新序·节士》:“介子推 曰:‘ 推 闻君子之道,謁而得位,道士不居也,争而得财,廉士不受也。’”
《后汉书·第五伦传》:“﹝ 第五伦 ﹞遂将家属客 河东,变名姓,自称 王伯齐,载盐往来 太原、上党,所过輒为粪除而去,陌上号为道士,亲友故人莫知其处。”

⒉  炼丹服药、修道求仙之士。 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:“卫将军 王涉 素养道士 西门君惠。

君惠 好天文讖记。”
晋 郭璞 《游仙诗》之二:“青谿千餘仞,中有一道士。云生梁栋间,风出窗户里。借问此何谁,云是 鬼谷子。”
唐 韩愈 《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》:“君昆弟六人,先君而殁者四人。其一人尝为 郑 之 滎泽 尉,信道士长生不死之説。既去官,絶不营人事。”
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潘烂头》:“潘烂头,不知何许人,为道士于 京江,有异术。”

⒊  道教徒。

《梁书·沉约传》:“﹝ 沉约 ﹞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,称禪代之事,不由己出。”
《资治通鉴·梁敬帝绍泰元年》:“齐 主还 鄴,以佛、道二教不同,欲去其一,集二家论难於前,遂敕道士皆剃髮为沙门。”
胡三省 注:“道家虽曰宗 老子,而 西汉 以前未尝以道士自名,至 东汉 始有道士 张道陵、于吉 等,其实与佛教皆起於 东汉 之时。”
俞平伯 《重过西园码头》:“受罪有和尚道士可以超度,想呼奴唤婢则有泥塑的金童玉女。”

⒋  佛教徒;和尚。

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传·义解一·竺道潜》:“恢 嘲之曰:‘道士何以游朱门?’ 潜 曰:‘君自覩其朱门,贫道见为蓬户。’”
清 昭槤 《啸亭杂录·王树勋》:“松公 故喜佛法, 树勋 投其意指,公大赏鉴,因命易装为道士。”

国语辞典

道士[ dào shì ]

⒈  信奉道教的人。

⒉  方士、仙人。

《文选·郭璞·游仙诗七首之二》:「青谿千仞余,中有一道士。」
宋·苏轼〈后赤壁赋〉:「梦一道士,羽衣蹁跹,过临皋。」

⒊  泛称有道之士。

汉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循天之道》:「古之道士有言曰:『将欲无陵,固守一德。』」

英语Daoist priest

法语prêtre taoïste

分字解释


※ "道士"的意思解释、道士是什么意思由漢語字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甚至连保守的封建卫道士也如丧考妣地以为,男性的权威地位和统治秩序也将因此土崩瓦解,而真正的现实却并非如此。

2.右边身材较为修长的道士丰姿魁伟,龟形鹤骨,大耳圆目,须髯如戟,竟然是武当派开山鼻祖张三丰。

3.面对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的陆大福,云游道士竟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答应了,从此陆大福改名为无崖子,陪着云游道士四方游历,救死扶伤。

4., 天清吓得脸色惨白,他本是一介书生,屡试不第才看破红尘出家当了道士,何时见过别人暴毙于自己身前,不禁连话都说不出来了。

5.李淳罡大声道:“剑来!”,徽山所有剑士的数百佩剑一齐出鞘,向大雪坪飞来。龙虎山道士合式千柄桃木剑一概出鞘,浩浩荡荡飞向牯牛大岗。两波飞剑。遮天蔽日。这一日,李淳罡再入陆地剑仙境界。烽火戏诸侯

6.这名叫方天野的道士此时面对着越无幽告了声罪,大方诚恳,脸上的市侩神色也突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,与之前简直判若云泥。

7.厉风拉开门,走了出去,就看到那院子里面,已经占满了七长八短,高高矮矮,胖胖瘦瘦,或者英俊,或者丑陋,或者古拙,或者风liu的修道士。

8.这道士吹嘘他能呼风唤雨,化水成冰。

9.就算是老道士的死是他们哀悼,但是每日添油焚香之类的琐事,都是与往常一样的做着,弟子们脸上,也是笑容多过于哀思。

10.雪衣健步如飞,来到了中年道士身前,而那珠子就在中年道士不远处,乳白色的光芒下,雪衣看清了中年道士满脸的惊愕与不甘心。